首页 - 国家/行业动态

2021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著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医疗•殡葬一体化”

发布时间 : 2021-05-18 11:43:30
浏览量:1145

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记者储慧静 朱婕妤采访报道 4月9日,“生死两安:医疗•殡丧一体化”2021年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京召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作主旨发言,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市卫健委、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管理处负责人等出席论坛并发言。

2021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著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医疗•殡葬一体化”

韩启德表示,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直接影响医疗决策,甚至导致过度医疗现象,只有坦然理性对待死亡,才能保证生存质量、死亡尊严,这其中蕴含对活着意义的哲学思考。人活着除了与其他生物一样有生理学传承的意义外,更需要对其创造的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等的传承,为后世留下值得纪念的贡献。出于对生命后程的关照,老年康养照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医疗和殡葬行业共同努力,特别是在生命最后一程,既要推广临终者的安宁疗护、缓和医疗,又要创新丧葬形式做好追思缅怀,起到尊重逝者、抚慰生者的作用。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管理处处长刘珺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作题为《“围死亡”:医疗殡丧一体化的生死学构想》的主题报告,提出“围死亡”概念,就像人们庆祝新生儿来到世间的充满喜悦和爱的围产一样,临终者也需要亲友在侧,打破死亡孤立隔绝状态。他阐述了“医殡一体化”与“生死两安“的关系,通过打通医疗、殡葬分治格局,在最后的道别、逝者最后的尊严、精神照护、幸存者哀伤辅导等方面协同发力,追求最佳关怀。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发表题为《社会学视域下新冠肺炎死亡的影响探究》的演讲,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死亡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朱利明发表题为《从疾病叙事到死亡叙事——重绘那抹缺失的色彩》的演讲,从叙事医学角度透视了死亡观念的转变对医学、医生、病患的重要影响;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发表题为《医疗与殡葬的伦理通约性》演讲,探讨了医疗与殡葬一体联动的伦理学基础。各界专家学者共同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医疗殡葬一体化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朱利明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

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现场现场气氛热烈

此外,知名媒体人、时评人李智勇,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纪念园执行官陈平,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院长邬亦波,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国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路桂军,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生死学学者雷爱民分别作题为《传播视角看生死两安》《公益性公墓全国推广之我见》《绍往圣 启来哲——创造生命服务事业的行业新文化》《构建临终礼仪新形态,推进养疾送终一体化》《安宁疗护中“医患殡”整合》《生前告别的意义与实践:从医殡一体化的角度》的发言。

知名媒体人、时评人李智勇

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纪念园执行官陈平

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院长邬亦波

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国雨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路桂军

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生死学学者雷爱民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宣读此次清明论坛共识:倡导新的生死学观念——“围死亡”,即围绕死亡来临前后时段,亲朋好友环绕,人们重回死亡现场,打破临终的孤立、隔绝状态,温情送别逝者最后一程;敬畏死亡,抛弃陈旧观念,承认医学局限性,让生者安心,逝者安详,生死两安;打通医学与殡葬的界线,实现医疗殡葬互渗互助,一体联动,一方面对临终者全力救治、安宁疗护,尊重逝者,另一方面安抚生者,节哀顺变、追思慎远。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宣读共识

据悉,北大清明论坛已举行三届。过去两届分别以“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生命教育与死亡关怀”为议题深度探讨生死观、生死教育、临终关怀等方面问题。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协办,民政部社会事务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来自医学、哲学、生死学、生死教育、殡葬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通过网络报名的群众共150余人参加论坛,并有上万网友观看网络直播。

论坛由北京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安扬主持

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现场

与会嘉宾合影